文/臨床心理師謝宛霖
「青春期」就像是一場情緒的風暴,孩子們時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,時而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。他們渴望獨立,想擺脫父母的束縛,但同時又害怕失去依靠,希望有人能夠接住他們的脆弱。這種「想飛高高又怕摔下來很痛」的矛盾心理,其實,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特徵。
從自信爆表變成自卑魯蛇!
分析青少年為何經歷一個挫折就喪志?
青少年期是個重新建構自我、透過他人認同來確立自己樣貌的階段,因此,對他人的評論變得更加敏感,每一句批評或否定都可能被放大。
在同儕中,他們既希望自己是那個最獨特、最厲害的存在,也是最耀眼、最吸引目光的那位,努力維持「理想自我」的樣貌;但在自我還不夠穩固的情況下,很容易因為任何與自己認定不相符的內容而受到動搖,既想成為目光的焦點、又害怕擔心成為焦點之後,會被放大檢視自己不夠成功的那部分,所以也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我懷疑,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。
青少年會在這種追求理想的「自我膨脹」狀態,以及因為害怕達不到理想狀態而「自我貶低」的天秤兩端之間擺盪,故我們會常看到一個孩子從「我超強」的自我感覺良好、自信爆表的狀態,因一個挫折就突然轉變為「我弱爆了」、「我什麼也辦不到」,情緒常在瞬間就再度轉變!
陪伴走出青春期的矛盾情緒風暴
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發出的訊號
在面臨各種波動與挫折的情況,有時候孩子會繼續用「我什麼都很好、都是環境中的各種麻煩與糟糕才讓我表現不佳」,進而讓自己感覺比較好受,這種時刻,其實也暗自在展現他們想被看見表現佳的需求、被肯定的需要。
有時候,我們會看到孩子「尋找強者依附」的行為,像是崇拜偶像或推崇強勢團體來穩定自我價值,透過仰望他人來獲得心理支撐,例如透過「就算我沒那麼好,但我可是這個厲害團體中的一份子」的想法,達到自我肯定,而這種依附可能帶來正面影響,讓青少年透過連結這些值得學習的對象,獲得方向感與動力!
然而,當這種依附過於極端,變成一種「失去自我」的盲目跟隨,或建立在對他人的無條件崇拜、服從時,反而可能削弱自身的獨立思考。當我們看到孩子陷入對環境的指責或過度依附時,與其急著糾正他們的觀點,不如先試著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。或許,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:「我希望自己被看見,也想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」,他們也正在找尋與建立自己內在的價值與目標。
家長試著理解青少年心理與壓力
陪同他們探索自我、面對成長課題
青少年會面臨許多來自外界和內心的挑戰,經歷情緒波動、心態轉變,是他們試圖理解、定位自己的成長過程。他們需要時間、空間來探索自我,這些情緒的高低起伏,並非無意義的動盪,而是在探索「我是誰」的過程中,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體驗,在「我超強」與「我爛透了」之間漸漸接受一些真實屬於自己的「夠好」和「不夠好」,找到符合自己的樣貌。而身為家長可學習「看懂」青少年的矛盾心理,陪伴著他們健康認同自我、面對成長課題。